第143章 前往中子星-《我生活的世界不可能是实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三人走出了飞船,在夜色的林间小道里慢慢前行。

    因为上空有气泡膜散发的夜光,四周一切环境都清晰可见。

    “遇到本来就有的难题。通过中子星采集能源的办法并非没有风险。这种方法也是需要耗费极大能源的。

    我打算采集的一颗中子星位于距离猎户座gw八十五个天文单位的宇宙空域中,中子星半径有十公里左右,但本身的质量极其庞大。质量庞大体积却很小时,中子星附近会产生巨大的引力,在将四周一切向其靠近的星体和宇宙尘埃撕碎。同时,也会在其体内产生紊乱无序的磁场。

    我的飞船可以通过改造结构,承受这种强大的引力,降落到中子星上。

    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:中子星星壳内的无序磁场会干扰一切用于通讯的电磁波。

    从中子星采集能源是一件耗量巨大的事情。

    目前的技术是通过找到中子星在球体两面的裂痕处——这并不是指你们普遍认识里面的裂痕,而是相较于球体其他部分,这个部分的质量较轻、更容易进入中子星内部。

    通过在两边的裂痕深处找到一个相对称的位置,将一条用于能量吸收传输的导管放进中子星地表三公里内。

    这两条导管还有特殊的作用,    在吸收能量的同时,可以保持中子星的能量平衡,以不至于在吸收能量时整个星体发生爆炸。

    目前的问题是,中子星的地壳内都是高能物质,产生强大的电子干涉,把用于通讯、定位的电磁波信号全部扰乱。所以在放置导管装备时,两台运载导管设备的机器没法同时通讯,也没法将中子星内部的空间进行准确描述,成为两台单机设施。

    即便预定了挖掘程序,但因为本身的电磁波传不出去,另一台位于中子星另一侧的机器的电磁波也接收不了。

    两台机器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错,把需要放置导管的位置试错出来。

    这个试错过程,可能需要到上千次,甚至上万次,才能找到两个合适的位置,安放能量引流设施。”

    试错过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。

    观察者离开了。

    丁仪和墨欣桐站在地面上,看着观察者的身影消失在树林中。

    他的话在两人心头萦绕不绝。

    两人猜测,观察者应该是继续去完成他的能源收集工作。

    两个月后。

    丁仪和墨欣桐的实验数据收集来到99.98%。

    再用了半年的时间,随着观察者的再次到来,两人知道,这场属于他们两人的实验彻底结束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